“現在家門口的這條溝渠干凈寬敞了,看著也舒服了。”8月9日傍晚,四川省什邡市洛水鎮家靈村12組村民漆家蘇像往常一樣,與幾位鄰居一起沿著門前的溝渠散步。現如今,只要一提起溝渠治理情況,當地村民都會豎起拇指頻頻點贊。
去年,什邡市人大常委會開展了“1+10+N”人大代表聯系群眾主題活動,既增強了人大代表的責任意識,又引導了群眾主動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今年,為持續深入推進“河長制”,打通“河長制”最后一公里,什邡市人大常委會發動市、鎮兩級人大代表,建立起“渠長制”,守護水系“毛細血管”,將河流整治細分到每條流域,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保護生態水環境。
代表當“渠長” 治渠有實招
什邡市洛水鎮人大代表黃昌華最近就很忙,她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到組上的溝渠來回轉一圈,查看溝渠沿岸有無垃圾堆存、溝渠內有無漂浮物等現象。她邊走邊看,對發現的問題,挨家挨戶告知處理。
增加的巡查工作,是因為黃昌華有了一個新的身份──村級渠長。洛水鎮河流眾多,大大小小的溝渠百余條。為此,該鎮發動70余名市、鎮兩級人大代表投身治水一線,形成了河長、段長、渠長巡水在一線、盯水在一線、履職在一線的監督場景。
說起過去的溝渠,周邊群眾苦不堪言。“我們12組位于洛水鎮王皂一支渠的下游,以前河中垃圾橫流,雜草漂浮,還散發著臭味,一下雨就堵起,兩岸的田常常遭淹,百姓很受苦。后來,黃代表經常上門叮囑,說是要當好溝渠的守護者。特別是在農忙時節,她還組織大家疏通溝渠,清理垃圾。”家靈村村民李國發感嘆:“通過治理,現在的情況完全不同。如今,溝渠變清澈了,也不怕雨天漲水把周圍農田給淹了。”
發揮代表優勢 推進“渠長制”
為全面落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圍繞建立完善“巡、防、治、護”為一體的河長制運行體制,今年5月,什邡全面推行“1+10+N”河長制工作機制。同時,在實施“河長制”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推出“渠長制”,讓人大代表當渠長,發揮人大代表的優勢,真正落實守護責任。
“當上了渠長,就是這條溝渠的責任人,肩上的擔子不輕,作為人大代表,肯定要以身作則,全力以赴。”在黃昌華眼里,“1+10+N”河長制工作機制,不失為渠道治理的好舉措,通過一名人大代表聯系十戶群眾的工作方法,形成了共同保護、相互監督的良好氛圍,村民不再為溝渠治理而困擾。
“通過人大代表聯系河渠兩岸的十戶群眾參與到日常監督和管理中來,再由聯系的十戶群眾向周邊鄰居及親朋好友輻射,形成政府引導、群眾參與的聯防聯護監管保護體系。”什邡市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這種代表聯系群眾的工作方法,真正讓群眾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據悉,什邡共發動700余名市、鎮兩級人大代表,積極參與其中,將“人民代表人民選,選好代表為人民”的宗旨融入工作中。同時,向河流、溝渠周邊的農戶簽訂“1+10+N”聯系聯動協議,共同維護河道環境。如此,便織起了一張“一人聯十人、十人聯百戶”的工作網,做到了全市各鎮、村,河道、溝渠治理全覆蓋,實現了“渠長制”促進“河長制”,從而達到“河長治”的目的。
來源:中國水利網站 2018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