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黔東南州司法行政管理部門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將“美麗鄉村”與“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工作結合起來,實現資源優化、共建共享、融合發展,切實將農村法治宣傳教育融入美麗鄉村建設,深入推進基層民主法治創建工作,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法治化水平,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一、答疑解惑、潤物無聲,法治宣傳全覆蓋。嚴格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全年抓住重點時段、區分重點人群有針對性地抓好法治宣傳,開展精準普惠法治宣傳。通過指導各縣市司法行政機關編印農村法治讀本(婚姻家庭類、鄰里糾紛類、土地糾紛類等)免費向廣大基層群眾發放。深化“法律六進”活動,充分利用苗鄉侗寨節日多的特點,深入農村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提高群眾的法律素質。以“機關開放日”、憲法教育基地、法治文化廣場為載體,創新普法手段,能動宣傳法律知識。堅持學用結合、普治并舉,廣泛開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活動。全面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督促各責任單位落實主體責任。將法治元素融入美麗鄉村建設,讓基層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規范法制學校授課,通過接受法制課堂的教育,增強了法治意識,促使群眾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各類矛盾糾紛。
二、以人為本、濟困扶危,法律援助更高效。依托司法所、工青婦老殘、基層法庭、交警大隊等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錦屏縣制定兩百多塊法律援助聯絡點公示牌,載明聯絡員及服務電話,做到法律援助事項、對象、咨詢電話一牌清,實現法律援助咨詢服務全覆蓋。州法律援助中心將就學、就業、就醫等法律糾紛納入工作范圍,降低法律援助門檻,將法律援助經濟困難標準由現行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供養標準調整為最低工資標準,使法律援助惠及更多困難群眾。建立和完善公、檢、法、司各部門之間法律援助銜接機制。政法機關在法院、檢察院、看守所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保障刑事法律援助在刑事訴訟各階段全面實施,保障符合援助條件的當事人合法權益。2018年5月,成立“黔東南州法律援助中心黔東南監獄工作站”并組織法援律師對在押服刑人員開展“送法進高墻”法律援助咨詢服務活動,對服刑人員開展法律咨詢和心理疏導,解答服刑人員法律方面的問題,協助監獄加強管理。積極開展法律援助進農村、進社區服務活動,把優質便捷的法律服務送到田間地頭,使法律服務農村工作更深入、更到位。
三、聚力化解、重在排查,人民調解無縫隙。著力健全完善村(社區)人民調解組織網絡,建立健全村(社區)級調委會。認真做好農村人民調解員選聘工作。積極引導群眾把公道正派、熱心人民調解工作,且具有一定法律、政策、文化水平和在當地有威望的同志推選、聘任到隊伍中來,確保有人調解,有精力調解,努力打造一支年齡與知識結構合理、專兼職相結合的村級人民調解員隊伍,具有民族特色的“五老調解”、“飛哥調解”等進一步豐富調解的手段,這種符合當地民族特色的方式當事雙方更容易接受。建立健全預研、預判、預警機制,將鄉村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階段,打造維護鄉村穩定的“第一道防線”。創新人民調解方式方法,綜合運用法制教育、多方協商、心理疏導、微信群聊等方式調處矛盾糾紛,定期開展矛盾糾紛大排查活動,建立矛盾糾紛排查臺賬,對于排查出來的矛盾糾紛,及時組織村(社區)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處。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