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魚、拋網、數魚花、品“九江十大名魚宴”……12月8日,2018九江鎮第七屆“漁耕粵韻”文化節之“飯香刀·漁味九江”十大名魚宴命名活動暨文化節閉幕式舉行。閉幕式上,九江發布《“漁樂無窮”——九江鎮漁耕美食特色旅游地圖》,邀水產專家、餐飲行家對九江十大名魚宴進行命名,還設置了喂魚、拋網、數魚花等多個互動體驗區,吸引不少市民參與。
據了解,這次的“飯香刀·漁味九江”十大名魚宴命名活動是九江第七屆“漁耕粵韻”文化節的壓軸活動。自2012年創辦以來,九江“漁耕粵韻”文化節目前已成功舉辦七屆,成為聞名廣佛的特色文化品牌。
“希望通過文化活動吸引社會各界關注,共同挖掘九江特色漁耕文化底蘊,推動九江產城人文融合發展,更好地落實鄉村振興。”九江鎮黨委委員盧達生說。
創新表現形式開拓漁業鄉村旅游新體驗
當天舉行的閉幕式上,沙頭南金水產養殖基地中的一塊魚塘化身為原生態水鄉天然舞臺,九江村居舞蹈隊在這里生動演繹展現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九江水鄉漁耕景象的情景舞蹈《心中的水鄉》,曬網、插秧、筑瓜棚、割橡草、撒網、篩魚等情景一一展現眼前。
“一個五,兩個十,三個十五……”在數魚花展示區,71歲的陳錦均熟練地用傳統技藝與同伴快速計算池子里的魚苗數量。他是九江魚花傳統養殖技術傳承人,數魚花數了40多年。
“隨著科技進步,現在水產養殖業大多數采用電子秤來計量,傳統技藝逐漸退出舞臺。這項傳承多年的手藝能通過文化節等平臺展示,讓更多人了解,挺好!”陳錦均說。
腌制、香煎、擺盤……閉幕式現場,經過大廚們的精心烹制,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魚宴吸引了不少市民圍觀。“看了名魚宴的做法,回家也想嘗試一下!”鐘先生一家三口早早來到現場,閉幕式上設置的多個互動體驗區讓他感到十分特別。
全民參與是本屆“漁耕粵韻”文化節的特點之一。在本屆“漁耕粵韻”文化節的閉幕式上,相距約500米的魚塘區內設置了主會場和分會場。除了可在主會場近距離觀看大廚現場烹制桂花魚、羅非魚、生魚等九江十大名魚之外;在分會場,市民還可體驗喂魚、捕魚、拋網等活動,親身感受九江本土多個與水產養殖相關的表演展示。
閉幕式系列活動力推“文化+水產+餐飲”跨界融合,突出結合農村、農業以及九江水產品牌,創新文化表現形式,將本土特色漁耕文化表現得別開生面、淋漓盡致。
在九江鎮水產協會會長陳杰明看來,魚塘區化身為原生態水鄉舞臺,以九江十大名魚為載體,結合《“漁樂無窮”——九江鎮漁耕美食特色旅游地圖》發布,開拓漁業鄉村旅游新體驗,將有力帶動九江水產養殖業的發展。
“今年文化節有很多創新做法,閉幕式上采用了多種別開生面的形式來展現,將嶺南農耕文化和落實鄉村振興有效結合。”南海區文化體育局(旅游局)局長梁惠顏表示,接下來,南海將繼續支持區域文旅產業、農業生產的發展,聯合農業局、城鄉統籌局等部門,不斷完善和提升相關政策。
八項活動輪番上演集中展示九江產城人文成果
“本屆文化節是以文化助力產城人文融合發展的重要體現,我們希望通過推動文化的發展,助力九江產業、城市、人文等方面的融合發展,使鄉村、家鄉更美好。”盧達生說。
第七屆“漁耕粵韻”文化節舉辦的系列活動長達8個月,推出“醉美九江·古村旅徒”徒步活動、海壽島大型集體婚禮暨浪漫婚俗文化體驗活動、璜磯鷺鳥天堂書畫旗袍時裝秀暨“與鷺同行”攝影大賽等八大系列活動。本屆文化節不僅在相關活動上融合、突出九江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還通過活動更系統展示了九江美麗村居建設、城市發展、旅游文化建設等成果。
比如,在第七屆“漁耕粵韻”文化節開幕式上,活動一改往年以龍舟賽開幕的方式,通過開展徒步活動,讓大眾親身感受九江自然生態和美麗鄉村面貌。活動中,市民走進龍舟基地、煙橋古村、朱九江紀念公園等,體驗當地龍舟文化、儒林文化。
在11月舉行的璜磯鷺鳥天堂書畫旗袍時裝秀上,九江璜磯村內的百足橋化身T臺,本土書畫家對白旗袍進行現場即席揮毫創作,模特身穿由當地企業生產的無紡布時裝緩緩走來,與高空飛翔的鷺鳥一同倒映在碧波湖面上。
“璜磯鷺鳥生態美景、書畫藝術、無紡布時裝和用品、旗袍走秀、攝影大賽相結合,實現自然生態與九江新材料產業、多項文藝元素的跨界融合。”九江鎮宣傳文體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一方面是不斷創新、豐富表現形式,另一方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今年的“漁耕粵韻”文化節上,九江傳統正道禮活動在煙橋古村上演,通過弘志上榜、行正道禮、誦讀訓言、贈正道題詞等環節,傳承“行正道,弘正氣”的正道文化,引導九江學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踐行孝、悌、忠、信的傳統美德。
“我們更希望通過系列文化活動的舉辦,撬動社會各方面的資源投入建設,推動九江產城人文融合發展,讓群眾享受社會發展成果。”盧達生說。
以文化節為重要載體建設善治生態宜居產業新城
數百年魚花養殖產業孕育出的漁耕文化,是九江人深厚的根蒂之情。秋季龍舟賽、“捉塘底”、撈魚生、全魚宴、唱漁歌,無一不是由“漁”延伸出來的生活和文化。
古時,南海九江就已有聞名遐邇的“三寶”:魚花、煎堆、雙蒸酒。魚花是“三寶”中歷史最悠久的,已有500多年。
2011年,憑借悠久的歷史文化以及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九江被認定為“中國淡水魚苗之鄉”。近年來,九江全鎮苗種場面積穩定在4300畝左右,規模生產總面積近3600畝,苗種年孵化量約1500億尾,產值超過2億元。
深厚的漁耕文化是九江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底氣所在。九江“漁耕粵韻”文化節正是重要文化載體之一。通過文化節充分挖掘本土美食元素,并與文旅產業相結合,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推廣九江特色鄉村美食、旅游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助力落實鄉村振興戰略。
在九江第七屆“漁耕粵韻”文化節閉幕式上發布的《“漁樂無窮”——九江鎮漁耕美食特色旅游地圖》,將前期命名的“十大名魚”與有關知名漁業養殖場、特色餐飲單位等內容進行集中展示,讓市民深入了解九江水產、美食與旅游文化。
2017年,九江啟動為期三年的“中國淡水魚苗之鄉”推進行動,進一步提升九江水產區域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將“中國淡水魚苗之鄉”“九江魚苗”打造為國內外知名水產品牌,以品牌創建引領產業發展。
“每年4月至8月是漁業生產繁忙期,我們計劃在明年這一時間段舉辦系列活動,包括第五屆數魚花技藝大賽等,吸引更多的行業伙伴、市民參與其中,傳承、發揚九江水產和漁耕文化,擦亮九江‘中國淡水魚苗之鄉’的品牌。”陳杰明說。
目前,九江鎮水產協會有130多家會員單位,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協會成立了青年學會,將20多名年輕人組織起來開展技術交流、研究,他們大多是‘漁二代’‘漁三代’。”陳杰明說。
盧達生表示,接下來,九江將堅持主旋律,圍繞鄉村振興這一主線,突出“傳承品質、成就品牌”,大力推進公共文化體系建設和服務發展,創新、豐富文化活動的表現形式,以文化調動社會各界的力量,形成建設善治生態宜居產業新城的新動能。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