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龍河生態藝術小鎮如何從過去的‘省級貧困村’變成了現在的‘都市近郊型特色小鎮’?”課堂上,湖南農業大學黃建紅老師正結合自己在鄉村調研的實踐經驗把理論知識娓娓道來,學生們聽得如癡如醉。向同學說:“談起‘理論’二字,我的眼皮就打架,但黃老師那些新穎的案例、風趣的言語,讓枯燥的理論課程活力滿滿。”
“上好‘三農’這門課其實并不難,主要是要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要能夠把‘三農’情懷傳遞給學生。”黃建紅說,自己生在農村、長在農村,體驗過“農田耕作之辛勞”,從小就對農業有著深刻的感性認識,對鄉村有著深厚的情感認知。長大后成為公共管理博士,將理論聯系實際,長期致力于鄉村治理研究。目前,她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基層政府職能轉變的互動關系研究》以及有關省級課題多項。連續多年來,她始終將教學與科研圍繞著“三農”來進行,長期深入鄉村進行實地調研,發表多篇有關鄉村振興戰略的論文,并堅持把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課堂教學中。
理論從實踐中來,更需到實踐中去。黃建紅經常帶著學生下鄉調研,讓同學們在田間地頭感受新時代的新農村建設。“我們要多帶領學生參與鄉村發展,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科研成果裝進農民口袋里,把田野變成課堂,為鄉村振興培養專業化人才。”黃建紅說。通過課堂學習和下鄉鍛煉,同學們感受到鄉村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家希望能夠把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美麗鄉村建設中。黃建紅老師期待著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早日實現。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