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德心農機專業合作社于2014年5月由李相德牽頭成立,經過4年的發展,合作社現有農機庫棚2000平方米,烘干中心6000平方米,維修中心300平方米,現有農機130余臺(套),配備專業駕駛人員86名。其中,合作社擁有烘干機和插秧機數量均居西南三省之首,F代化、高科技的新型農機也大量進入合作社,如施肥機、精量播種機、缽盤式插秧機、機械噴霧植保機、秸稈粉碎機及激光平整機等。這些機械的投入,使農業生產真正實現了耕、種、收、烘干全程機械化。
在理事長李相德的帶領下,合作社服務面積不斷擴大。自合作社成立以來就統一為社員及周邊農戶提供耕、種、收到烘干全程機械化服務,截至今年10月底,合作社提供農機作業面積6.8萬余畝,機械化烘干稻谷3.2萬余噸。合作社發展的同時,社員收入不斷提高,據統計,2017年社員人均實現年收入8萬余元,年終分紅0.8萬元。
同時,合作社還積極參與農村土地流轉,直接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走上了農機作業服務與農業生產“雙主體”發展道路,實行“兩條腿”走路,降低了農業生產和農機經營風險,壯大了自身實力。成立合作社以前,農機戶均是單打獨斗,只在周邊提供農機服務,服務面積很小;成立合作社后,合作社實行“五個統一”,即統一調度農機,統一操作規范,統一作業標準,統一收費標準,統一維修保養,并有專業管理人員對外聯系農機作業服務,服務區域由本鄉鎮逐步擴大到其他鄉鎮及其他區縣。
為提高合作社機手技能水平,李相德經常組織管理人員、農機手進行操作技術及安全知識培訓,組織機手外出參觀學習,引進先進技術及新機具,大大提高了機手的操作技能和服務水平。他還創新實行積分制,即對技術上有創新、服務質量好、培訓新機手、資助老人和學生等方面有貢獻的機手給予積分,年底可憑積分到農資超市領取相應金額的農資。
為實現農機農藝高度融合,李相德主動聘請四川農業大學馬均教授率領的四川水稻創新團隊為技術顧問,在水稻品種的選擇、播種量的確定、大田管理和對比試驗等關鍵技術環節上加強農機與農藝的融合,確定適宜的技術路線,引進新型農機具缽苗育秧設備和缽苗插秧機,探索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集成技術。
農機化的發展,促進了當地農民實現“三個轉變”(即農民向業主轉變、向產業工人轉變、向城鎮居民轉變),農業產出增加,農村經濟快速增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水稻收獲時全部采用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技術,杜絕了秸稈焚燒和四處拋灑,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了化肥的施用量,把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降低到最小程度,促進了農業生態可持續發展。在李相德的帶領下,2016德心農機專業合作社獲得國家級示范社稱號。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