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事關農村社會文明和諧。根據2018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到2020年,要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村莊環境基本干凈整潔有序,村民環境與健康意識普遍增強。圍繞這一目標,渦陽縣提早謀劃、精心組織,圍繞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為中心,在實踐中穩步前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初見成效。
合力清掃村莊換顏
日前,記者驅車來到渦陽縣馬店集鎮魏莊村王莊,還沒進莊,便在進莊路邊看到一塊古色古香的紅磚文化墻,上面清晰地用箭頭指向北面村莊的位置,中間寫著幾個鮮紅的大字:王莊歡迎你。
沿文化墻向北有一條筆直的水泥路,便是通往村里的必經之路。走進村莊,一排排整齊的樓房矗立兩側,一條條干凈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戶戶,房前屋后有的栽上了樹,有的種上了菜、養起了花,無論是家門口的菜園還是花園,都用磚瓦或柵欄整齊地圍起來,雖然風格不一,但整體很雅致。在村莊走了一圈下來,沒發現亂堆亂放的雜物,就連水溝也被清理得非常干凈,兩岸的河堤也被治理得十分整齊。
村莊中間有一個廣場,健身器材、休閑座椅一應俱全,與眾不同的是,在廣場入口處,一排排水槽整齊地排列著,里面被種上了花草,當起了花瓶,別具一格。“這些水槽以前是喂牛用的,現在用不著了,亂七八糟地堆放了好些年,趁著這次村里大掃除,把它們當花瓶用,很有創意吧。”村民王永旗自豪地說。廣場南側有一間古樸的瓦房,這是村里利用廢棄房屋建設的農耕館,里面陳列著村里的老物件:有老式自行車、農具等。很難想象,如此干凈的景致竟然是只用了短短半個月時間整修而成。
“以前俺們村也和大多數村莊一樣,家家戶戶雜物亂堆亂放,污水橫流,房前屋后凌亂不堪,雖然房子都蓋好了,但村里的環境卻不怎么樣。”村支部書記王占軍介紹說,不久前,趁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熱潮,村里在家的村民都集中起來,大家一起來了個“大掃除”。把自家無用的磚瓦、木料、水槽等拿出來,有的用來壘墻,給菜園、果園、花園當圍欄,有的“貢獻”給了廣場或農耕館,然后大家又把房前屋后的雜草逐一清理,把村里的水溝、村中心的廣場都徹底清理了一遍。“這才呈現出現在的美麗畫面。”
據統計,半個月的時間內,村里拆除了50座旱廁,清理垃圾15噸,硬化道路300米,安裝路燈49盞。如此一來,雖然沒有巨大的工程改造,但是村容村貌卻煥然一新。如今,每天晚上,村里的路燈亮起來,村民或在干凈的路上散步,或在廣場上跳舞、聊天,日子過得愜意無比。
“里子”“面子”一并解決
在對村容村貌進行美化清理的同時,王莊村的污水問題也將得到解決,到時村莊不僅“面子”上干凈整潔,就連環保排污問題也解決了。
原來,不久前,根據縣里統一部署,王莊在村子西北角建設了一個三格式污水凈化水池,即將投入使用。屆時村民可以把污水管道接入三格式水池,經過層層凈化,最后產生的廢水由保潔公司根據需要不定期清運。這也是借鑒外地經驗的方法,目前已在多個鄉鎮推行,這種方法的好處就是省去了村里再建污水處理站,也解決集鎮污水處理廠“吃不飽”的問題,既經濟實惠又簡便可行。
像王莊這樣的村莊,經過清掃保潔都可以輕松實現村內村外的整潔,可對于龍山鎮龍北村來說就不那么簡單了。
龍北村緊挨著省道202線,不僅過往大型貨車較多,而且受歷史因素影響,當地也有不少從事大貨車運營的村民。粗略統計,當地僅長期在家的大貨車約有200輛。這些車輛經常進進出出,來來回回會帶來大片灰塵,很多車輛經常停在馬路旁,既影響交通又有安全隱患,這里給人的感覺也經常灰塵漫天飛。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龍山鎮利用一個廢棄的石料場在龍北村建設了一個大型停車場,入口處安裝了一套紅外線自動噴淋設備,高5米、寬5米,大型貨車從此一過可在2分鐘內被沖洗干凈。一旁還有一個三格式凈化水池,洗車產生的污水流到這里,經過層層凈化,最終可實現循環利用。
“這個場地占地30畝,可以停放200輛大貨車。”龍北村支部書記王大強說,經過兩個多月的施工,現在停車場基本建成,再過不久,這里將成為大型貨車的免費停車場,讓村里的大貨車從外面回來后直接停放到這里,防止進入村里,給環境衛生和生產生活帶來不便。
渦陽縣美麗辦主任侯曉明說,對于農村來說,基礎設施建設是村莊的“家底兒”,也是村莊的“里子”,而村容村貌是村莊的“面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既解決鄉村的“里子”問題,又解決了“面子”問題,這是一個新的課題,沒有經驗可循,要想打贏這場攻堅戰,就要從群眾的角度想方法、出謀略,讓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讓群眾充分享受人居環境整治帶來的成果。
由點到面火力全開
村莊的衛生打掃好了,如何保潔是關鍵。
說到村莊保潔,渦陽縣創新工作方法,目前正在采取的舉措真正實現了垃圾不落地。
“當時我們想,像王莊這樣經過大掃除的村莊,在日常保潔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由保潔員上門收集垃圾倒入道路兩旁的垃圾桶,然后再將垃圾桶里的垃圾倒在保潔車上。這樣來回就地傾倒,垃圾經常落在地上,垃圾桶附近也都臭氣熏天,地上污濁不堪。這個問題該怎么解決,真正實現垃圾不落地呢?”侯曉明介紹說,經過思索,他們想到一個解決問題的好辦法,那就是由保潔車輛把裝滿垃圾的垃圾桶直接搬運到車上,再換上一個干凈的空桶,垃圾運到垃圾集中堆放點后再逐一傾倒。“這樣一來,村里就徹底干凈了。”侯曉明說,現在這一方法已在全縣各個村莊鋪開,效果明顯。
據了解,渦陽縣在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著力打造43311基礎工程(4拆:拆旱廁,拆破舊危房,拆亂搭亂建,拆破損廣告招牌。3清:清垃圾,清雜亂,清溝塘。3化:綠化,亮化,硬化。1改:改廁。1保潔:全域保潔。)2018年計劃整治全縣35%的自然村,包全縣78個貧困村、658個自然村。以658個貧困自然村為重點,以“三清”“三化”“三小園”(小花園、菜園、果園)為主要內容,強力打響全縣人居環境整治攻堅戰。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這場攻堅戰中,當地多方籌措資金,強化工作保障。從“一事一議”資金中劃撥5000多萬元用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財政部門掘開土地增減掛資金使用口子,按照達標村3萬元、示范村6萬元的標準投入整治資金,全縣按照一般村13%的示范村比例、貧困村24%的示范村比例,投入資金4860萬元,為人居環境整治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血液。同時,制定《人居環境整治資金使用范圍》,明確整治資金26項可使用范圍和14項不可使用范圍,嚴格要求資金不濫用、不亂用、不錯用,確保專款專用。
自整治工作號角吹響以來,各鄉鎮工作進度每日一上報,縣文明辦每日一匯總,并及時在微信群公布。縣文明辦聯合督查中心、縣城管執法局堅持每天一督查、每天一通報,通報問題點名到鄉鎮、具體到每一項工作,揚優責差。使每個鄉鎮既了解自己的進度,又認識到自己與其他鄉鎮的差距,展開橫向比較,形成你追我趕、齊頭并進的工作局面。
人居環境整治是一場改善農民生活環境、革除農民生活陋習的戰爭,農民是這場戰爭的真正主角。今年以來,該縣當地各鄉鎮通過召開廣播會、村民會,發動群眾清理自家房前屋后的亂堆放雜物,引導群眾整理庭院亂擺放,用廢棄磚頭、瓦片自建“小三園”。看著村里環境越來越干凈整潔、越來越美,群眾干勁越來越大。
渦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還有一大亮點,那就是由點到線、火力全開。
村是點,路是線。在抓好各村點打造的同時,當地緊抓線不放松。首先是注重沿線環境的提升。對道路環境問題進行全面督查、現場交辦,進一步提升了沿線環境水平。其次是注重沿線宣傳氛圍的提升。在前期省道沿線設置105處脫貧攻堅公益廣告的基礎上,再次投入300多萬元,按照每1公里一處的密度,設置大型扶貧公益廣告牌101處;投入10多萬元,高標準施畫90處彩繪公益廣告,大大提升了宣傳氛圍。還有就是整治村向沿線集結。按照工作步驟,在密集推進貧困村整治的同時,把整治力量向省、縣道村莊延伸,確保沿線村莊干凈整潔,帶動全縣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不斷向前邁進。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