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事農機化技術服務工作四十年,一年四季行走農村,目睹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進步,見證了農業生產工具的變遷。即往昔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黃土背朝天,手扶犁耙,鞭催牛,一年四季泥作伴”的辛苦勞作,發展到如今“耕田用鐵牛,插秧不彎腰,割禾用袋裝,開溝不用鍬,抽水抗旱只用油和電”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
一、耕牛——犁耙——鐵牛
吉水縣文峰玉山村農民胡禮華,種了快四十年的田,耕田一直是用耕牛拉犁耙。在2006 年享受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購置了一臺拖拉機和旋耕機,從此,他告別了“手扶犁耙,揚鞭催牛耕耙田”的歷史。由于拖拉機耕耙田速度快,質量好,如今他承包了30 畝水田,2到3天就完成了耕耙地的任務,而且田平泥爛,符合水稻栽插的技術要求。
二、手插秧——拋秧——機械化插秧
水南村農民陳榮華種水稻田50 畝,往年手工插秧,請10 余人在田里四肢下地,要干7~ 8 天才完成插秧。2001 年他家采用了以拋代栽的水稻栽培技術,即拋秧技術。夫妻2 人用5 天時間就完成了水稻栽培任務。據農民說,一個勞動力一天可拋4 ~5 畝,是手工插秧功效的5 ~ 6 倍。由于拋秧雜亂無行,通風性差,影響產量和收割速度,吉水縣從2008 年開始推廣水稻插秧機。2009 年陳榮華購置了一臺水稻插秧機,用3 天時間,就插完了50 畝水稻田,人也輕松。
三、戽斗——水車——抽水機
楓江農民王女仔介紹說,戽斗是用竹篾編織成簸箕形的斗,后端安拴一根約2 米長的木棍或竹竿。戽斗用于稻田離水源近的并高差在0.5 米左右的地方。其用法簡單,雙手握緊竿,一斗一斗把水抬潑到田里,全靠人的腰部和兩手用力,是繁重的體力活。一分田要抬潑約3000下才能使稻田濕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他家抗旱澆水改用了兩人手搖水車。村里有的農民改用三人或四人式腳踩水車,水車的效率是戽斗的5 ~ 9 倍。2000 年,王女仔承包了30 畝水稻田,購置了一臺小型柴油機和水泵。從此,水車完成了它的使命,丟放在舊房子里。
四、禾桶——腳踏打谷機——水稻聯合收割機
在上個世紀70 年代以前,農民收割水稻脫粒,都是用鐮刀和禾桶。禾桶用木板制成,為長方形,三面用一米多高的竹制席圍著。留下的一面為農民脫粒作業的地方。農民兩手高高舉起一把水稻,稻穗朝禾桶木板上摔打,發出‘筒筒’ 的沉重的響聲。一天起早摸黑,腰酸背痛,只能脫粒100kg ~150kg。到上個世紀80 年代,禾桶才被淘汰,用上了半機械的腳踏式打谷機,它的效率是禾桶脫打的4 倍~5 倍。而現在,農民都用上了水稻聯合收割機,它集收割、脫粒、清選、裝袋為一體,割禾不彎腰,不用鐮刀,是人工收割速度的30 倍左右。烏江村農民劉桂生,承包了90畝水田,享受農機購置補貼,購置了一臺水稻聯合收割機,用4天的時間,就完成了自家的水稻收割任務,同時,開展對外收割水稻服務,年收入5萬元以上。
五、油菜機械化種植,免耕覆蓋產量高
以前秋收冬種季節農民“手扶犁耙、揚鞭催牛、揮鋤碎土,彎腰弓背”種油菜;如今農民在收割后的晚稻田里,收走稻草撒播油菜籽,然后用開溝機開溝,把切碎的泥土撒蓋在油菜籽上。不到20 分鐘1 畝油菜地就種完了。這種油菜種植新技術叫免耕覆蓋加機械開溝,不僅功效高、省時省力,而且產量可提高15%~20 %。楓江周家村農民周潤茍介紹,2014 年他家5 畝油菜地用機械化種植,2015 年收獲驗收總產量為725kg,畝增產45kg,增收近千元。如今全村都要求采用機械化種植油菜新技術。
農村農具的變遷,是國家支農惠農政策帶來的變化。這不僅是農業生產工具的革新,更是農民體面勞動和文明的進步。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