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德河與義中河在天星村交匯,流入落水洞,伏流千米,出于后河,滾滾流淌千年,形成磅礴烏蒙高原上一道靚麗奇觀。

后河一路向東,將山梁一分為二,沙包梁子在北,蠶箐梁子在南。
納雍縣沙包鎮大包包村小寨組,深藏在蠶箐梁子西端,背靠梁子,面向后河,懸掛在半山上,是全縣190個未出列貧困村之一。
那些年,在小寨人記憶的柔軟面,橫著許多心酸往事:關于溫飽與發展,關于孩子的受教育,關于出行的那條山路……
關于用電,也是小寨人的一塊心病。
歲月的指針,撥回到2006年。那是小寨人不會忘記的日子,是小寨人生產生活里劃時代的日子——那年,小寨通了電!小寨人丟掉了世代陪伴的煤油燈,全寨子70戶人喝了200多斤包谷燒(白酒),迎接和慶祝他們美好新生活的到來。
從此,小寨通了電。
與電同時結緣小寨的,是樂治供電所沙包片負責小寨供用電的電力人。小寨百姓說,通電方便了他們的生活,卻苦了幾個貼心人。
他們口中“苦了的幾個貼心人”,張伍就是其中一位。
張伍,46歲,2008年入職。一個普通的南網人。
2015年,樂治供電所確定張伍負責沙包片區22個村供用電工作,小寨在列。
三年多來,上小寨抄表、收費、故障搶修、通道清理等,平均每個月四五次以上。
這次上小寨,是村民張清亮家新房子修好了,準備裝修,打來電話請上去幫忙參考一下新房布線。張伍他們還要把電表抄了,有幾條10千伏線路也該清理了,順便看看智能電表安裝和低壓集抄全覆蓋后小寨還有什么問題需要解決。
掛了電話,張伍和同事唐修軍拿來籮筐,裝好電表等工具,還有答應幫村民劉忠秀帶的幾包洗衣服、鹽巴。
差點忘了手電筒,這個是回來的路上必不可少的。
出發。
騎了將近1個小時的摩托車,來到天星村山腳下。停放好摩托,砍根木棍,背上籮筐,走上了去小寨的路。
這些年來,張伍記不清是第幾次走。沙包片4個人輪班上小寨,由于路遠山高,路險崖峭,張伍不放心,不管誰上去,只要沒有特殊工作,他都選擇陪同。
路上的每一個彎,路邊的每一塊石頭,山林里的每一棵樹,樹下的放羊人,都那么熟悉。
從山腳爬到小寨,要將近兩個小時。
冬日的蕭條,讓本來崎嶇狹窄的山路裸露在山腰,少了兩邊蔥盛的草木,道路越顯危險。張伍抬頭望一眼山頂,微笑著嘆了口氣,邁開了腳步。
才走了十幾分鐘,就已經有很多地方因為藤枝纏繞而讓他們的前行越來越困難,只見張伍和同事揮舞著手里的木棍,打斷了藤枝,拉到路邊,才能看見一個勉強夠人躬身穿過的小洞。
大概半小時,氣喘吁吁的張伍、唐修軍幾人來到涼風洞。
涼風洞,深藏在半山腰間的兩山褶皺處。旁邊的山溝里是“簌簌”的風聲,前方是看不穿的樹木。
這里對他們來說,是個天然的大“空調”。每次上山時,熱了累了,就在洞口歇上一氣,繼續上路。
突然間,一個趔趄,張伍摔倒了,他迅速爬了起來,動作敏捷得像專業訓練過的士兵。
小路蜿蜒向山頂延伸,幽深狹窄。這讓張伍他們累得汗流浹背,也讓他們明確了方向,知道自己該去向哪里,不至于在這森山叢林迷失。
手扒巖,也叫蜂子巖、薄刀巖。是上山路上最危險的地段,上邊一刀切的懸崖,腳下幾百米高的山谷,谷底是滾滾流淌的后河,因峭壁上馬蜂多而得名。
走在巴掌巖下,既要預防上面的落石,又要防止馬蜂攻擊,還得走實腳下的每一步。
不然,下面就是萬丈深淵!
放羊的人說:他們用生命在工作。
用手扶著巖石,他們每一步都走得格外小心——容不得他們出半點差錯——家里的妻兒老小還等著他們,小寨人還等著他們!
黃崖之巔,灌木在微風中舞動,年復一年;叢林腳底,后河水滾滾流淌,不舍晝夜……
站在薄刀巖下的小路上,盡管張伍和他的同事們早已習慣,不禁還是雙腳打顫。
常年奔走在這條小路上,除了要戰勝自然的艱險,遇到蛇、馬蜂和其他野生動物是常事,這也是他們手中要必備木棍的原因之一。不僅可以當拐杖,還可以防身。
張伍的妻子李艷說,每次他上小寨,不管多晚,都要等他平安回來,不然睡不著!在家眼皮跳跳,心里總是懸著,直到張伍安全夜歸。
深山野嶺,除了偶爾碰到一兩個牧羊人,陪伴他們的只有影子和回音。
天晴踩著自己的影子上山,下雨大吼一聲,然后自己對著大山傳來的回音問“你是誰”。
害怕了,就唱首山歌給自己壯膽,想想家里的妻兒老小,繼續前行。
一個多小時過去,偶爾傳來幾聲雞鳴和狗叫聲,由遠而近。“晴天生在太陽下,雨天長在云霧中”的小寨終于出現在眼前。
從泥巴路踏上串戶水泥路,“啪啪”的跺掉鞋上的泥土。
小寨到了。
寨子里的狗和他們很熟,聽見跺腳身,不叫,跑過去迎接,甩著尾巴跑前跑后,和張伍他們一起進村。
“在家沒有,清亮?”
“快來,等你們半天了。”村民張清亮拿著炒菜勺,從門里伸出頭來接應。
放下籮筐,張伍和唐修軍等來不及休息,也沒有客氣和寒暄,直接幫忙張清亮洗白菜、切土豆。那場景,感覺就像回家。
吃過早飯,他們便提著工具,準備先抄表和清理路線,再回來幫張清亮研究他家新房怎么布線。
抄完表,幾位村民提著斧子、鋸子趕了過來。村民聽說張伍他們要修整電線旁邊的樹枝,自發組織過來幫忙。
清理完了線路,太陽就已經下山。張伍還得趕往張清亮家,幫忙設計一下線路。
“堂屋線從前邊進,兩面都要布置插孔,農村里大屋小事需要用電的時候方便。”
“臥室要裝兩個開關,進門和床頭都要有。”
……
從張清亮家出來,天已黑盡。考慮到明天還要繼續兩覆蓋的工作,必須連夜趕回所里,他拒絕了張清亮的挽留和送行,乘著夜色,踏上了返程的路。
張伍說:經常從小寨搶修、抄表摸黑下山,有疲憊,也有害怕,但回頭看到小寨里每家燈火通明,覺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腳底像抹了油。
樂治供電所所長蒙文杰說:“沙包片區的兩個全覆蓋工作,在樂治供電所三個鄉鎮當中,名列前茅。他在樂治供電所截至現在已經三年半左右,從來沒有人投訴過他,走到哪里都是聽到贊揚聲。”
2008年入職以來,張伍經歷了納雍供電的幾件大事。08年凝凍,10千伏電桿GPS定位,戶變核查,三大攻堅……樁樁件件,張伍做得巴巴適適,是領導和同事心里的好員工、好榜樣。
但對于家庭,張伍算得上是“不合格的丈夫”、“不合格的父親”、
“不合格的兒子”。
“家里有個什么事情,多希望有個男人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家給老人供飯的都是男人,我家是我自己供。孩子些回來,等他吃頓飯很不容易。”說到張伍,妻子李艷有些哽咽,迅速轉為笑臉,“條件些很苦很艱難,但沒有為了這個事情吵過架。”
張伍有三個孩子,最小的如今都已22歲。自從加入電力工作隊伍,他從來沒有陪孩子過一個生日。就連平時,孩子都很少見到他。
“父親過世得早,母親一直照顧我們。妻子一個人,抗起了這個家庭。至于孩子們,我更是欠他們太多……”張伍說,家庭和工作,曾經就像是矛與盾,又像是舞臺上閃爍的燈光,在他心里橫豎交叉,不停地打架。
今年2月,張伍岳母股骨頭壞死,心機梗死,病情告急:新立醫院要求轉院到貴陽,而張伍,正在搶修現場。
今年10月,妻子李艷手指被砍豬草機砍斷,流血不止,他才送到醫院,女兒還沒有趕到,他就開拔兩覆蓋現場。
那些年,張伍工資不高,三個孩子,一個比一個大一歲,同時上高中和大學,每年開學季,便四處籌借書學費。
李艷說,她早上四五點鐘就起來煮好豬食,給老人和孩子做完早餐,就上工地打小工。
張伍說,曾經也想過放棄這個工作,但是一想到聳古、小寨這些邊遠地區的百姓,他便打消了念頭。
祖國在不斷強大,全國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邁進,貴州人民也闊步前行;不甘落后的小寨人也不掉隊,在脫貧攻堅的路上奮力直追——
如今,大包包小學新建,小寨近百名適齡兒童有了讀書的地方;自來水牽到了家門口,半坡上的小寨不再為吃水發愁;入戶路連接了小寨的每家每戶,“走路不再濕鞋”;進村的水泥路正在實施,最后幾百米馬上竣工;各種富農惠農政策從中央直接走進了小寨,就像寨子里的路燈,照亮著小寨的夜晚,也亮堂了小寨百姓的心……
小寨的農網改造升級、低壓集抄、智能電表安裝全面完成,但線路通道清理、供電搶修還任重道遠……
張伍等電力人,依然,在路上……
張衛宏 田健 顧紹全 陳都 報道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