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來,為求生存、謀發展、度寒冬,地球物理公司南方分公司緊盯市場開拓,既保常規勘探主業“收西瓜”,也求新業務轉型發展拾掇小項目(俗稱“芝麻”),主動扔包袱、尋活水、革新求變,截至2018年9月已實現盈利8000萬。
8月的成都酷暑難耐,但絲毫沒有阻擋正在成都雙流空港鬧市區進行城市地下空間調查的二十多名地球物理公司南方分公司的施工人員的熱情。這是該分公司繼2017年完成8個新業務項目后,今年開展的第二個新業務項目。雖然該項目不大,經費預算只有160萬,且項目是與一家能源公司聯合中標,只分得一半的工作量,但大家還是把這芝麻小項目視為“香餑餑”,全身心投入項目的生產管理中。
這是近兩年,該分公司面對生存壓力,不等不靠,勇闖市場的結果。80萬的項目,這在以前地震勘探業務景氣的時候,是不被該分公司放在眼里的。但現在情況不同,隨著近年國際油價不斷探底,國內勘探任務持續壓減,導致上游物探企業生存困難。是坐等市場復蘇、盼望相關政策出臺扶持,還是主動想辦法:趟路子、尋活水、謀轉型?該分公司主動轉觀念、激活力,緊緊抓住山地施工特色和技術優勢,以山地特色樹品牌、以品牌奪市場、以市場創效益;同時提升項目全面管理能力,執行項目精心化運作和精細化管理,推動業務轉型升級,向管道探測、工程測量和城市地下空間調查等新業務發展轉型,促進項目降本增效,近三年完成20個地震勘探項目,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億元,新興業務由零突破,兩年創效800余萬元,徹底扭轉整個物探行業盈利難局面。
為打響品牌,他們將復雜山前地震勘探、塔河高精度開發、喀斯特地貌區地震采集、大型障礙區觀測設計、寬方位地震采集、高原地震勘探、多波勘探、深地震探測、頁巖氣一體化勘探及VSP資料采集處理解釋一體化等山地施工技術作為主攻方向,以特色化、差異性避開同類企業競爭,實現競爭力壓倒式提升。同時,該分公司還自主研發出一套“地震采集實時信息管理系統”在地球物理公司全面推廣使用,每年為公司節約成本達億元以上。目前,該分公司已取得13項專利技術和10余項重大科技成果。
今年9月,該分公司又連傳捷報,一連中得4個地震采集大項目和一個500萬元新興業務項目,實現“主、新、大、小”業務全面開花,市場局面打開。(楊擎宇)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