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21日發布《2018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并不意味著貨幣條件維持不變,而是要根據形勢發展變化動態優化和逆周期調節,適度熨平經濟的周期波動,在上行期防止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在下行期對抗經濟衰退和通貨緊縮。
報告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立場沒有改變,“穩健”強調了貨幣政策應始終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面對復雜嚴峻的內外部環境,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增強前瞻性、靈活性、針對性,強化逆周期調節,同時把握好宏觀調控的度,保持貨幣條件與經濟平穩增長及物價穩定的要求相匹配,既不能多,也不能少。
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并不意味著貨幣條件維持不變,而是要根據形勢發展變化動態優化和逆周期調節,適度熨平經濟的周期波動,在上行期防止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在下行期對抗經濟衰退和通貨緊縮。從數量上看,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應與名義GDP增速大體匹配;從價格上看,利率水平應符合保持經濟在潛在產出水平的要求。在總量適度的同時,還要適當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發揮定向滴灌功能,優化流動性的投向和結構,促進結構性調整和改革。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服務好打好三大攻堅戰、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要求,為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營造適宜的貨幣環境,既要防止貨幣條件過緊引發風險,也要防止大水漫灌加劇扭曲和繼續累積風險。在開放宏觀格局下,貨幣政策保持穩健,還需要把握好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協調好本外幣政策。當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產生矛盾時,作為以內需為主的大國經濟體,應以內部均衡為主同時兼顧外部均衡,找到最優的平衡點。
報告稱,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經濟保持平穩發展有不少有利條件。全球經濟總體仍延續復蘇態勢,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經濟發展具有很大的潛力,韌性較強,宏觀政策效果正在逐步顯現。同時,中國經濟平穩運行也面臨一些挑戰。全球經濟增長勢頭有所減弱,國內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內生增長動力有待進一步增強。貨幣政策有較大空間,但也面臨艱巨挑戰。
下一階段,要繼續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既要防止貨幣條件過緊引發風險,也要防止大水漫灌加劇扭曲和繼續累積風險,其核心是服務好實體經濟。同時,要平衡好總量和結構之間的關系,創新貨幣政策工具,發揮“幾家抬”的政策合力,從供需兩端共同夯實疏通貨幣政策傳導的微觀基礎。協調好本外幣政策,處理好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間的平衡。強化正向激勵機制,促進金融結構調整優化,提高金融結構的適應性,在服務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同時增強金融體系的韌性。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在發揮穩健貨幣政策作用的同時,還要加強政策統籌協調,強化激勵相容機制。要繼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短板、穩預期,改善營商環境,提振企業家和市場信心,保持經濟平穩可持續增長。來源:經濟參考報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
|